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泽平
领域: 人力资源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实战派企业讲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37
  • 博客访问:221493

专家文章

减速与泡沫,宏观调控有破有立 2015-06-25

标签: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银行家,都正感受到宏观经济在逐渐“偏冷”。

央行最新发布的二季度问卷调查显示: 59.5%的银行家和43.5%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

央行的这项调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从数据上看,银行家和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偏冷”的调查结果在最近几个季度(2014年三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银行家分别是42.8%、48.8%、54.7%;企业家分别是37.4%、39.4%、43.3%。

银行家和企业家对当前经济的感受,应该说是从金融和实体两个角度来测量当前的经济、衡量陆续加码的宏观政策。这两项数据也与信贷和制造业数据颇为吻合:贷款总体需求、制造业贷款需求也都在不同程度下滑。

宏观政策除了不断加码,一些细微、牵一发动全身的调整也已经开始。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转型持续、各项风险陆续曝露的当前,金融和实体感到“偏冷”是正常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思考未来政策如何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

需求偏弱,这是当前经济遇到的最明显问题。要有效拉动需求,显然要从金融和实体两端同时进行。过去的方法主要是希望放松资金进而刺激需求,这样的方法现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显然无法实现熨平经济的作用。

为什么这次放松最近仍然无法有效拉动实体经济?过去为了避免经济过快下滑,放松资金的结果无论是资金进入预期中的领域,还是资金最终进入了预期以外的领域,资金最终都是可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过热虽然拉升了房价,但也客观上给房地产相关行业提供了资金)。

现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实体经济方面,希望资金进入的领域尚未完全成熟或者形成比较固定的资金渠道,例如制造业或者第三产业,资金的趋利性不大可能短期内大量流向见效周期较长的领域;二是资金渠道相比于过去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无论是资金的提供方还是资金的使用方,当原有的融资渠道被调整之后,都会表现得更加谨慎。从央行的季度问卷结果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银行的贷款审批指数下滑1.2%,同时贷款需求下滑最明显的是小微企业,降低了7.6%。

此外,从整体的宏观政策层面来看,政策见效不如以往那么强烈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经济运行与结构调整正在同时进行,要避免各种风险的集中爆发必然也会使得政策施行的力度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效果。

那么,宏观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宏观政策?

如果按照当前的宏观政策框架,货币政策在“稳健”之下,更多的还是体现为“定向”,被定义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税收下滑、结构性减税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下,支出的扩大力度将加大,这一过程中也将伴随着财政体制的调整。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在今年下半年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也正是在这样政策现状下,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宏观政策调整发生了虽然细微但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保证底线的诸多变化——在等待改革和政策红利的同时,加快制度调整并大胆创新资金使用模式——鼓励“双创”,经济去杠杆、充分利用股市融资,告别“惟GDP论”、治理懒政。

正是宏观政策框架之下的上述具体政策的不断调整,才是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形势下避免经济降速过快的最有效办法。而且,这些改变也不再是过去救急式的调整,而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的政策调整常态。

经济减速和部分泡沫被戳破,并不一定是坏事。

 
 

推荐
实战派企业讲师
类别:金融市场 |   浏览数(45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